疫情引發更多鄰里糾紛

Dr Joseph Leung

新冠肺炎不經不覺肆虐已經超過一年, 儘管各地政府已經推出疫苗, 但相信要過正常的日子仍有一段距離, 大家仍然需要在家工作(WFH), 香港地少人多, 大部分人居住環境都不是太寛敞, 因而當大家都需要在家工作, 必定期望一個寧静的工作環境, 只可惜很多時都事與願違, 往往出現樓上或左右鄰居的噪音等問題, 糾紛亦應運而生。

作為調解員, 面對這類型個案, 若然雙方都願意用「調解」方式去處理, 成功解決而達至「雙贏」機會極高, 雙方的執著正反映了雙方的共同理念, 便是希望有一個舒適的家, 一個理想的居住環境, 甚至為家人著想, 而這些正是調解員需要令爭議雙方理解和明白, 很多時雙方都被「情緒」困著而失了方吋, 若然調解員能夠利用調解技巧而導致爭議雙方領悟彼此的爭議的動機亦只是出於對家人的關懷,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相信問題便很快可以「迎刄而解」。

其實面對世紀疫症, 面對持久未能見到盡頭的疫情, 情緒自然大受影響, 部分人更擔心未來的生活, 包括工作、健康等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 居住的地方是唯一能夠給他們真正休息, 感到安全的地方, 若然因為睦鄰自私的行為再受打擊, 便很容易出現爭抝。若然爭議雙方都帶著同理心, 為他人設想, 糾紛便迎刃而解, 根本不需要安排調解。

不少專家已經分析「心理健康 Mental Health」將會成為疫情後大流行, 去年格拉斯哥大學的羅里·奧康內爾教授(Prof Rory O’Connor)發表學術文章提到「更多的社交隔離、孤獨、對健康的焦慮、壓力以及經濟下行, 是一個傷害人們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完美風暴」, 其風險可能是焦慮症和憂鬱症的增加, 以及更多的人開始酗酒、使用毒品或者賭博, 並帶來其他後果, 令無家可歸者增多等, 當情緒變差, 糾紛便自然來, 調解的需求亦因而增加。

總括而言, 筆者寄語各住戶發揮「左鄰右里」、「守望相助」的精神, 減少摩擦, 共同抗疫, 創造舒適的生活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