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引發的矛盾
不經不覺全球面對新冠肺炎已一年多, 眾多心理學家認為是次疾情可算是一個傷害人類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完美風暴, 未来將會引發更多社交隔離、孤獨、對健康的焦慮、壓力以及經濟下行, 面對人類史無前例的挑戰, 難免衍生大量的矛盾。
在眾多矛盾中, 最明顯應是否接種新冠疫苗, 哪一種較好等的討論? 這些問題一直充斥在眾人心中, 一方面大家明白疫苗的好處, 若然能够達到群體免疫便更好, 意思是指人群中的大部分個體對某種疾病產生了免疫力, 使該疾病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然而, 不少人亦擔心接種疫苗後產生的問題, 加上出現死亡個案, 難免產生焦慮。
另一方面, 食肆為了令客戶感覺更加安全, 因而鼓勵甚至強迫員工去接種疫苗, 結果令關係緊張, 其實這些糾紛是可以避免, 從調解角度而言, 只要僱主及僱員能够為對方設想, 坦誠討論雙方的關注, 深信必定能夠想出雙贏的解決方案。
坦白而言, 面對世紀疫症, 害怕、驚恐等情緒是可以理解, 最重要是在抗疫期間, 採取的方案具同理心, 才不會引起矛盾, 激發情緒, 以特區政府為例, 推出健康碼去追踪疫情及相關個案其實是無可厚非, 筆者相信公眾也許明白疫情如此嚴峻, 生死攸關, 個人的私隱權若要「站到一旁」亦是可以理解, 只可惜在今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 出現了個體性與社會性價值之間的「內在矛盾」, 並且不斷「顯化」, 再加上「資訊透明」是政府多年來運作的垢病, 未能做到開誠佈公, 揭露了政府無法與市民溝通和互動相反。
其實疫情期間, 不少人面對狭窄居住環境, 家人相處的時間多了反而會引發矛盾, 正所謂「相見好, 同住難」, 筆者建議政府安排一些共同感興趣的活動, 只要大家有共同的目標, 確保身體健康和安全環境, 呼籲市民互諒互讓, 減少無謂的指責, 一條心做好防疫工作。防疫及抗疫工作是需要市民大範圍的參與, 並非政府單靠一己之力孤軍作戰, 没有市民支持, 更多的抗疫工作只會是事倍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