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社區調解 : 借鑑新加坡模式的契機 (上)

Dr Joseph Leung

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 香港政府提出推行「社區調解先導計劃」, 旨在深化本地社區調解文化, 為處理日常糾紛提供更具成本效益和和諧的解決方案。這一政策不僅有助於紓緩司法系統壓力, 亦能促進鄰里和諧, 提升整體社會穩定性。面對城市化和人口密度增加所帶來的各類矛盾, 香港需要一套既高效又具包容性的糾紛處理機制, 而新加坡在社區調解領域的成功經驗, 為香港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目前, 香港的糾紛處理方式主要依賴法律訴訟或仲裁, 但這些方法往往耗時、昂貴且對人際關係造成破壞。根據司法機構數據, 每年有大量的小額錢債、鄰里糾紛及勞資爭議案件提交法庭處理, 其中不少案件原本可以通過非正式途徑解決; 然而, 由於缺乏有效的調解文化及平台, 這些糾紛最終演變為對立性更強的法律行動。針對這一問題, 政府提出了「社區調解先導計劃」, 希望通過建立調解機制來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各類矛盾。計劃為期兩年, 重點是培訓社區工作者和專業人士, 使其掌握調解技巧, 以協助處理鄰里爭執、噪音問題及醫療事故等常見糾紛, 例如在公共屋邨中, 鄰居之間因噪音、垃圾處理或違規使用公共空間而產生的矛盾, 可由受訓的社區調解員介入協助, 避免矛盾升級。

新加坡是亞洲地區推行社區調解的先驅, 其模式被廣泛認為是成功典範。1998年新加坡成立了社區調解中心(Community Mediation Centre, CMC), 專注於處理鄰里和小型商業糾紛。該中心提供免費或低成本服務, 大幅降低市民處理糾紛的門檻。由政府培訓並認證的專業調解員負責協助雙方達成共識, 其成功率高達70%以上, 有效減少法庭案件積壓, 例如一宗涉及鄰居之間因寵物噪音引發的不滿案件, 在CMC介入後, 雙方透過協商達成共識:飼主承諾限制寵物活動時間, 而投訴者則同意不再採取法律行動。

除了提供直接服務, 新加坡政府還積極推廣調解理念。他們在學校和社區活動中普及相關知識, 例如舉辦模擬案例工作坊, 讓學生參與角色扮演以學習如何有效處理衝突。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提高了公眾對調解的接受度, 也培養了年輕一代對和平共處價值觀的認識。此外,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相關法例, 例如《社區爭端管理法》, 明確規定居民可如何通過CMC進行非正式協商, 而非直接提起訴訟。同時政府提供充足資金支持該中心運作, 以確保其穩定性和權威性。新加坡模式展示了如何通過制度化和專業化運作, 使社區調解成為市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由於篇幅所限, 筆者將會在下一期專欄跟大家繼續討論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