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的十年河西:從《美國隊長4》看MCU的挑戰與未來

Dr Joseph Leung

漫威電影宇宙(MCU)曾經是全球影視市場的票房神話, 從2008年的《鐵甲奇俠》開始, 用超過十年的時間打造出一個龐大的超級英雄宇宙; 然而, 隨著「無限傳奇」(Infinity Saga)在2019年的《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落下帷幕, 漫威進入了「多元宇宙傳奇」(Multiverse Saga)的新篇章, 但觀眾對其作品的熱情卻逐漸減弱。以即將上映的《美國隊長4:無畏新世界》為例, 這部電影不僅承載著延續MCU故事線的重任, 也成為了漫威電影宇宙進入瓶頸期的象徵。

漫威在「無限傳奇」時期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成功模式。《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作為這一階段的巔峰之作, 不僅全球票房突破27億美元, 也成為影史經典; 然而, 「無限傳奇」結束後, 核心角色如鐵甲奇俠和美國隊長(史蒂夫·羅傑斯)退出舞台, 漫威進入了「第四階段」, 試圖以新角色和多元宇宙概念接續故事; 然而, 這一階段的作品評價參差不齊, 包括《永恆族》、《黑寡婦》和《雷神索爾4》等, 都未能達到前幾階段的高度。觀眾對於超級英雄類型片的熱情也逐漸減弱, 「漫威疲勞」(Marvel Fatigue)成為一個日益明顯的現象。

《美國隊長4:無畏新世界》面臨的一大挑戰是角色承接問題。山姆·威爾森(獵鷹)在Disney+影集《獵鷹與冬兵》中接過了美國隊長的盾牌, 但部分影迷對他是否能承載這一經典角色仍存疑慮。相比於史蒂夫·羅傑斯這位深入人心的原版美國隊長, 山姆作為新任隊長需要更多時間來建立自己的影響力和角色魅力。如何讓觀眾接受這一轉變, 是該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該片試圖融合漫畫中的經典元素, 例如引入「超能鋼」(Adamantium)這一重要資源, 並將故事與其他作品(如《永恆族》)相連, 以擴展MCU的世界觀; 然而, 有消息指出該片在內部試映中的反應不佳, 多次補拍更暴露了製作過程中的困難。這些問題讓外界對該片是否能成功產生疑問。此外, 《美國隊長4》還肩負著鋪墊未來復仇者聯盟重組的重要任務, 但如何平衡單部電影的完整性與整體宇宙的連貫性, 仍是一大挑戰。

近年來, 漫威多部電影票房表現不如預期, 例如《永恆族》、《黑豹2》和《Marvel隊長2》都未能達到預期票房目標, 甚至出現虧損風險。在當前市場環境下, 《美國隊長4》需要吸引更多觀眾回到影院, 但隨著串流平台(如Disney+)興起, 以及其他競爭對手(如DC宇宙)的崛起, 影院票房壓力倍增。如何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是漫威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內容疲勞與創意瓶頸是漫威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過去十多年來的大量作品導致觀眾逐漸感到疲憊。此外, 多數作品陷入公式化敘事, 缺乏創新性, 使得觀眾對其期待降低。「第四階段」雖然引入了多元宇宙概念, 但過於複雜且分散, 使故事主線難以聚焦。政治正確與選角爭議也是影響口碑的重要因素。近年來, 漫威強調多元化和政治正確, 例如角色性別、種族改編等; 然而, 部分影迷認為這種做法過於刻意, 反而削弱了角色本身的吸引力, 例如《永恆族》因角色設定爭議導致口碑兩極化。

競爭加劇與市場變化進一步加劇了漫威的困境。隨著DC宇宙(DCU)的重啟以及其他IP電影宇宙(如《阿凡達》、《星球大戰》等)的崛起, 漫威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同時, 串流平台帶來的新觀看模式也分散了觀眾對院線電影的注意力。

面對逆境, 漫威如何突破困境?軟重啟策略可能是漫威重新崛起的重要手段, 《復仇者聯盟:秘密戰爭》和重啟版《X戰警》被視為關鍵轉折點, 有望重新整合故事線, 同時吸引新一代觀眾並喚醒老影迷對經典角色和劇情的懷念。此外, 專注高質量內容是挽回品牌信心的重要策略。減少作品數量、提升製作水準, 可以幫助漫威重新建立口碑。過去幾年大量推出影集和電影雖然擴展了宇宙, 但也稀釋了品質。如果能專注於少數幾部高質量作品, 有助於重新贏得觀眾信任。至於多元化嘗試則可以幫助漫威突破現有框架,例如更具深度的人物刻畫或非傳統英雄題材可能會吸引不同類型的觀眾。同時可以考慮推出更多小規模、實驗性的作品, 以測試市場反應並尋求創意革新。

重塑核心角色也是未來的一大關鍵。隨著鐵甲奇俠和美國隊長等核心角色退出舞台, 漫威需要找到新的領軍人物, 例如讓蜘蛛俠、奇異博士或X戰警成為新的主角。此外, 引入更具魅力的新反派也有助於提升故事張力。

總括而言, 《美國隊長4:無畏新世界》既是MCU面臨挑戰的重要轉折點, 也象徵著其進入瓶頸期後如何尋求突破。從「十年河東」到如今似乎步入「十年河西」, 漫威需要在創意、質量和市場策略上進行全面革新。如果能成功平衡商業需求與創意革新, 我們或許仍有機會看到MCU再次崛起於全球影壇之巔。但若未能及時調整方向, 其昔日輝煌可能真的會逐漸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