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數據」於智慧城市的角色

Dr Joseph Leung

智慧城市今天已成為全球眾多政府發展目標之一, 所謂智慧城市, 是指善用各種創新科技和大數據, 去解決城市遇到的問題, 從而提升市民生活質素。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去年公布的2020年度「全球智慧城市指數」, 位列第1的是新加坡, 而香港雖然較前一年上升5位, 然而在109個城市中僅列32, 實在有大量改善空間。

智慧城市的發展取決於數據能否互通, 把公營機構、商界業者和市民串連起來, 構思具創意的方案, 將數據轉化成解決生活問題的服務; 故此, 數據可謂是智慧城市的血液, 儘管有完善及先進的基建及硬件, 若然欠缺足够數據作分析, 何來尋找相關的智慧去改善城市的發展。

至於「開放數據」, 一般是指政府或商業機構所獲取的大量數據, 例如交通事故記錄、各區犯罪數字資料等, 開放給民間或其他持分者自由使用, 而且資料是以可供機器讀取的格式發放。開放有關數據可讓公眾即時獲取對日常生活有用的資料, 如即時天氣、空氣質素、交通狀況、避災訊息等, 同時有利推展政策研究的工作。 對商業機構而言, 若然從開放數據的資料供給、資料整合、資料驅動、資料開發到最終資料加值應, 將有助發展出全新產業價值鏈。

以新加坡為例, 近年致力打造「智能國家」(Smart Nation), 他們明白數據就是新石油, 而城市就像實驗室, 最重要是收集數據, 故此安裝大量感應器以共享數據去為民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除國營機構外, 海外企業也會加入數據收集, 香港電召貨車, 的士等應用程式公司均被邀請提交日常運輸數據, 協助新加坡完善其交通系統。此外, 面對人口老化, 新加坡自願參與的長者監測計劃(Elderly Monitoring System), 在門邊安裝感應器, 長時間沒有活動, 感應器就會發動警報, 通知鄰舍, 防止獨居老人孤獨; 而Myresponder手機程式, 一旦急性心臟病患者需要幫助, 就會召喚五百碼範圍內具急救資格的用戶; 已有住宅區實驗安裝數據收集器。開放數據可助改善交通擠塞、泊車位不足、公共交通工具班次延誤等問題, 遊客亦可從中受惠, 有利推動智慧旅遊。

總括而言, 數據的開放及應用無疑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 只要數據運用恰當並且具有明確的私隱原則, 我們可以更了解市民的生活, 解決常見問題並有助建立更公平和包容的服務, 從而有效解決大大小小社會問題, 讓「大數據」成為人類社會的臂助, 加上民間力量及政策須互相配合, 才不致讓發展智慧城市淪為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