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通行邁向智慧城市重要一步

Dr Joseph Leung

交通是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香港跟其他城市同樣一直深受交通擠塞問題困擾,

面對香港地少人多, 政府多年來一直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 包括改善交通基建、擴展和提升公共交通系統, 以及管理道路的使用, 以紓緩道路交通擠塞情況; 只可惜由於購買車輛成本不高, 擁有車牌並非遙不可及, 結果多年來塞車及違例泊車問題嚴重, 成效不彰, 變成經濟成本的一部分。

以科技改善交通並非天方夜譚, 採用電子繳費改善道路行車已經是全球大趨勢, 運輸署早於2019年7月發表《香港智慧出行路綫圖》已經訂下5年的願景, 近年終於有點落實,「易通行」便是一個例子, 不停車隧道繳費措施, 希望充分利用感應偵測、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科技, 應付與日俱增的運輸及交通需求, 提升香港的交通運行效率, 促進城市發展, 同時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從技術而言, 「繳費貼」為被動式無綫射頻識別(RFID)標籤, 毋須電源供應, 只有晶片和天綫。車主將「繳費貼」貼於車輛擋風玻璃上, 每當車輛駛經收費隧道時, 會通過大型龍門架, 讓其天綫讀取RFID標籤數據, 識別駛過車輛並自動於預設的繳費戶口中扣除隧道費。其實當2月推出「易通行」時出現不少問題, 包括出現車輛貼偵測錯誤而亂扣費用等, 正好反映香港「數碼鴻溝」問題仍然嚴重, 需要更多推廣普及的宣傳教育, 讓大部分人都有足夠時間和心理準備作出改變。筆者相信當所有隧道已經使用「易通行」時, 情況便有所改善。

「易通行」只是智慧出行的一部分, 特區政府這幾年來已實施一系列改變。據了解,  隨着主要幹線和道路的交通探測器、新一代路旁停車收費錶(包括透過「入錶易」流動應用程式提供實時空置泊位資訊)、實時交通燈號調節系統先導計劃、自動泊車系統等智能運輸基礎建設項目逐步落成使用, 更重要是鼓勵公共交通營運商開放實時到站數據。

總括而言, 筆者期待特區政府未来能够開發智能交通管理系統, 更能夠全面掌握實時交通情況及管理交通, 令市民出入更方便、更慳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