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真正「智慧城市」?

Dr Joseph Leung

過去10年, 全球各地城市均致力發展智慧城市; 然而 「智慧城市」一詞並無普遍通用的定義。根據不同地方及機構所採用的定義,智慧城市應具備兩個共同特點, 首先是充分發揮資訊及通訊科技基建的優勢, 並構思饒具創意的方案, 藉以解決城市在一個或多個環節所遇到的問題, 包括管治、經濟、交通、環境、生活及人力資源; 及透過採用一些智能措施, 藉以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及令城市可持續發展, 變得更具競爭力。

世界各地很多大城市, 例如首爾、新加坡、東京、紐約、倫敦及阿姆斯特丹, 均推行了智慧城市計劃, 各具不同目標, 當中所訂定的優次項目亦不盡相同, 例如阿姆斯特著重提升環境的持續發展能力; 而首爾目標是在多個不同的範疇推展智能城市措施。

儘管如此, 國際間亦有不少著名的智慧城市排名, 例如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去年發表2023年智慧城市指數, 瑞士蘇黎世排名榜首, 奧斯陸位居第二, 坎培拉排名第三, 倫敦從2021年的第3位跌至第6位, 新加坡保持第7位, 於亞洲城市當中名列前茅, 北京從2021年的第17位進步至第12位, 首爾排名亦上升兩位, 位列全球16。至於香港的排名躍升至第19位, 較2021年排名第33位大幅上升。

這項智慧城市指數評估了居民對結構支柱和技術支柱的看法, 其中結構支柱指城市現有的基礎設施, 而技術支柱則是居民可獲得的技術規定和服務, 並會在健康和安全、流動性、活動、機會和治理等五個關鍵領域進行評估。此外, 根據全球數據實驗室對所屬城市的人類發展指數(HDI)得分, 這些城市被分為四組, 在每個人類發展指數組內, 根據特定城市的感知分數與同一組內所有其他城市的分數相比, 城市會獲得相應的「評級等級」(AAA至D)。

特區政府推動智慧城市始於行政長官在2015年施政報告, 宣布以九龍東為試點, 研究發展「聰明城市」或「智能城市Smart City」的可行性, 只可惜多年來相關發展「只聞樓梯響」, 只是不斷地更新計劃, 在2017年12月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 並在2020年推出《藍圖 2.0》, 而去年行政長官李家超花了不少篇幅於去年的施政報告, 表示未來將推出「百項方案」, 將香港改革為「智慧城市」, 只可惜過去一年, 其發展可謂事與願違,「智慧城市」尚未見到成效, 醜聞反而絡繹不絕, 包括區議會系統故障不停車繳費系統易通行(HKeToll)、智能公廁、康文署新訂場系統SmartPLAY、機管局登機系統故障等, 再加上公營機構如數碼港、消委會先後遭黑客入侵, 令不少人質疑「智慧城市」是否海市蜃樓?

總括而言, 筆者認為要發展成功的智慧城市, 當中智慧並非來自科技而是政府, 而政府的智慧便應來自民間, 否則所推動的服務永遠不能做到「想市民所想 急市民所急」, 期望特區政府在2024年成功推動更多、更有智慧的政府服務, 邁向市民所渴望的真正「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