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市民「數碼素養」是推行電子政務的基礎

Dr Joseph Leung

隨著各地推動電子政務, 更多以人為本的應用方案便應運而生; 然而, 這些方案是否真正做到利便市民還有很多原因, 其中一個便是民眾的「數碼素養」。所謂「數碼素養 Digital Literacy」是指運用認知和技術技能, 使用資訊和通訊技術來尋找、評估、建立和交流資訊的能力, 亦可以理解為運用電腦及網絡資源的能力來定位、組織、理解、估價和分析訊息, 當中包括了解資訊工具並通過社會參與以溝通, 協同運作的方式使用它們。

近年本來已經發展迅速的新興科技, 因新冠肺炎肆虐下, 令不少市民加速學習科技應用, 以電子支付為例, 市民因恐懼使用現金而感染病毒, 因而採用電子支付如八達通等;  故此, 筆者認為現時是推動電子政務的最佳時機, 話雖如此, 仍需要普羅大眾有一定掌握科技水平, 才能夠令電子政務普及。

就以新一代路旁停車收費錶為例, 該項目是為配合特區政府推動「智慧出行」,運輸署將由2021年1月20日開始分批安裝約12,000台新一代路旁停車收費錶(俗稱咪錶), 並預計於2022年上半年完成更換全部現有收費錶。新停車收費錶的感應器, 以毫米波雷達技術偵測泊車位是否已被使用, 而有關的實時資訊會經「入錶易」流動應用程式、「香港出行易」手機版/網頁版及「資料一線通」網站發放, 有助駕駛者尋找可用的泊車位。有關感應器只能偵測停車位是否被佔用, 不會收集任何個人資料、車輛型號或車輛登記號碼。由於只是推出初期, 口碑如何仍要等一段時間, 但肯定需要作一些合適的推廣才能夠事半功倍。

從技術角度而言, 這類電子政務服務並非甚麽高科技項目; 然而, 政府要推廣得宜及能夠普及使用, 除了使用者的認知, 了解其電子公共服務帶來的裨益, 更需要得到市民的信任和認同, 而信任的基礎是基於透明度, 當中包括政府解釋是次服務的內容及推廣的原因及初心, 令市民釋除相關疑慮。 坦白而言, 特區政府現時推出任何電子政務相信都很難得到市民「共鳴」, 否則任何的基建和工程最後都變成「垃圾」, 只會令智慧燈柱及安心出行等項目歴史重演, 深信並非政府及市民想見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