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消費劵能否推動本地電子支付?

Dr Joseph Leung

引頸以待的電子消費券詳情終於出台, 特區政府將於7月4日接受申請 $5000 電子消費券, 年滿18歲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或新來港人士都可申請, 消費券可以在本地實體、網上商戶、公共交通使用。特區政府將透過本地四間電子支付平台, 包括八達通、支付寶(Alipay)、微信支付(WeChatPay)及 Tap&Go 發放消費券。

是次計劃涉及360億元, 預計可為今年經濟增長帶來0.7個百分點的刺激作用, 振興本地消費市場, 為疫情打下強心針, 從而重創本港經濟; 然而, 涉及6億元的行政費亦被質疑過高, 而推出電子消費券其中一個重中之重的原因, 便是推動本地電子支付, 從而加速發展數碼城市。

每個地區要發展成「智慧城市」,都必定離不開推動「電子支付」, 以往全球對電子支付發展都趨之若鶩, 甚至有國家如丹麥政府曾經期望成為全球首個「去現金化」的國家。至於香港, 隨著金管局於2016年發出「儲值支付工具」牌照, 確實令香港電子支付發展漸入佳境, 更多電子支付的推廣及改變市民生活習慣的活動隨之而來, 覆蓋「衣、食、住、行」範疇。

筆者認為c涉及只是港幣$5000, 對不少市民而言, 相信已往到各大商戶消費, 已經感受過電子支付的體驗; 故此今次活動的聚焦, 應該是小商戶及那些未曾使用過電子支付的市民, 若能夠令他們體會當中的優點, 從而改變他們的消費習慣, 將有助加速及擴大本地電子支付使用的滲透率; 然而, 單靠一次的活動是否足够, 答案相信是不言而喻, 期望特區政府有下一階段的推廣方案, 令市民持續參與。

事實上過去500多天的疫情已經改變不少人的支付習慣, 是次活動固然是一股推動力量, 不過更重要是在推動電子支付之餘, 同時能夠兼顧長者、低收入人士等的需要, 事關疫情已經將他們推進數碼鴻溝的一群, 特區政府不應忽略對他們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