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令食物科技大行其道
近年氣候變化, 為全球帶來了極端天氣, 早前德國及鄭州均出現世紀水災已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更多更嚴重的天災難免會接踵而來, 若果人類不再珍惜這個地球。根據一些環保組織的數據指出, 香港每天丟棄3600噸的食物, 佔整體固體廢物的40%, 相等於300部雙層巴士的重量; 此外, 剩食丟在堆填區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 間接造成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
另一方面, 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和歐盟共同發布的《2021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 全球面臨重度糧食不安全的人數在去年達到過去五年的最高水平, 當中55個國家和地區的至少1.55億人陷入危機級別或更為嚴重的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 按年增加約2,000萬人。除此之外, 繼續肆虐全球近550天的新冠肺炎令不少人類開始反省, 這是否一種大自然向人類反撲, 有研究指出, 人類多年來大興土木, 過度侵入大自然, 增加了人類和不同物種接觸的機會, 包括許多目前尚不認識的病毒, 最明顯例子就是1976年在非洲爆發的伊波拉病毒。
有見及此, 多年前開始有企業關注而研發科技應用到食物上, 最容易讓人聯想到基因改造, 而基因改造食物是利是弊仍然有很多討論; 然而近年流行的食物科技, 都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食物短缺、減少人類對畜牧業的依賴等話題上。早前某大全球快餐店亦引入了一種新餐肉, 反應不俗; 此外, 筆者最近亦嘗試了某大中菜廳的植物牛肉京菜系列, 口味與傳統牛肉非常相似,最重要是這款植物牛肉與傳統牛肉相比, 每份113克植物牛肉的製造過程能減少 96% 土地使用量、87% 用水量和 89% 溫室氣體排放量, 相當於 7 平方米的土地、3 千克碳排放量和 84 升水。牛肉是近年不少食物科技企業的關注之一, 事關亞馬遜 80% 的森林砍伐是源於生產食用牛隻, 畜牧業更佔用全球45%土地、耗用全球25%淡水和產生佔全球15%溫室氣體排放量, 人類對畜牧業及動物肉類的需求直接導致森林被砍伐、加劇全球暖化及物種多樣性減少等環境問題。 據知, 這間來自美國加州矽谷的企業來頭不小, 其投資者包括 Khosla Ventures、Bill Gates、Google Ventures、維港投資 (Horizons Ventures)、UBS、Temasek等。
此外, 環境、社會和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近年漸漸成為企業的營運準則, 皆因 ESG策略有助創建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 減少對環境及社會的損害, 同時亦能締造豐富多彩的機遇; 故此, 更多食肆引入植物牛肉, 以植物製造可口、營養豐富而價錢相宜的可持續發展肉類、魚類和奶類產品。
總括而言, 食物科技企業所製造的肉類, 與一般人造肉分別之處, 就是添加了科技、科學及社會持續性 (sustainability), 更重要是無論在膽固醇、脂肪量等都遠低於傳統的加工肉製品, 而且沒有抗生素和激素,並同樣擁有人類所需的營養成分, 不會因為過分食肉而衍生健康問題。筆者認為若然你是一位「無肉不歡」的食客, 不妨考慮為地球出一分力, 改變食傳統牛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