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蟬聯全球智慧城市之冠
近年不少國家及國際城市都期望善用各種資訊科技或創新意念,整合城市的組成系統和服務,以提昇資源運用的效率,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改善市民生活質素, 因而大力推動「智慧城市」。要打造智慧環境,在城市規劃上是需要透過網絡和遙距監控技術,政府從而能够充分掌握及分析城市的天氣狀況、資源運用的程度和道路交通狀況等數據,因而調節及善用社區的資源,實現節能減排,減低「環境足跡」,提升環境的可持續性。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早前公布2021全球智慧城市指數(Smart City Index), 在全球118座城市、1萬5000名民眾調查, 聚焦於智慧城市、應用與科技之直觀感受,亦包括疫情展現科技如何解決衛生與安全、社會化、工作環境的全新項目。新加坡再一次在指數中居首, 已經是3年霸, 瑞士蘇黎世排名則晉升一级, 第2及第3名分別為瑞士的蘇黎世和挪威首都奧斯陸,台北排名第4,西班牙的畢爾包第10,紐約排名12, 倫敦22。香港排名41, 較去年的32下降9名。
是次調查的39個專案中, 新加坡共有9項獲得了80分以上的高分, 包括對所提供醫療服務的滿意程度; 是否能確保較貧困地區的衛生; 多數孩童是否能夠上學; CCTV監控是否讓居民感到更安全等, 反映新加坡在營造智慧城市的決心。 洛桑管理學院已經是第3次公布全球智慧城市指數(Smart City Index), 聚焦他們所感受科技對衛生與安全、機動性、活動、機會與治理等5個領域的影響。 洛桑管理學院全球競爭力中心主任布里斯(Arturo Bris)表示, 所謂「智慧城市」, 不應只著重新科技本身, 而是確保這些新科技能夠改善民眾的生活。以新加坡和蘇黎世為例, 它們的規模讓它們得以大舉投資在能普及所有市民的科技。
整個指數由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耗費兩年時間完成調查, 目的是了解這些城市設施及服務, 是否善用科技來改善其生活及滿足人類需求, 觀察全球城市設計者及政府決策部門有多少「以市民為本」, 故此, 只擁有高科技配套而欠缺市民支持的項目, 未必能夠獲取好成績。
總括而言,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儘管發展智慧城市多年, 不論在硬件及軟件發展都強差人差, 主要的原因是欠缺與市民溝通, 發展的項目及工作進度均欠透明度, 因而失去市民信任, 「智慧燈柱」事件便是一個好例子, 期望新一屆特區政府能夠藉著這份報告, 反省不足之處, 細心地打造一個「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