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的迷思(下)
設計思維近年被各行各業廣泛地採用, 主要是因為其核心思維是以客為先, 透過一個具規範的協作過程, 讓員工和各持份者共同設計出有成效的產品和服務。德勤於《2016全球人力資本趨勢》報告顯示, 79%的行政人員認同『設計思維』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或「非常重要」之原素。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不只是一個思考的方式, 更是其中一套有效的企業解決方案。
筆者於早前跟大家分享過設計思維共有五個階段, 第一步便是同理心 (Empathize), 運用接觸使用者, 甚至是實際體驗使用者的行為, 去尋找他們的潛在需要。下一步便是定義(Define), 透過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 從而找出背後的需求(Need), 才能專注設計相應的產品, 例如當設計一個行政人員的背囊, 你要清楚了解他們的需要, 包括他們喜歡的顔色, 需要這個背囊作什麼用途, 以及其他考慮如重量、大小、物料設計及活動性質等。
下一步便是根據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想像(Ideate), 評估設計概念, 建立解決方案, 歸納可行的產品/服務設計方案。由於這個階段涉及團隊腦力激盪, 故此創意發揮尤其重要, 越天馬行空便越可能想出不同的點子, 儘管放下可行性, 亦不理會能否達標, 最重要是憑直覺、想出越多、越好新點子。
透過一些篩選便能找出「最特別」、「最喜歡」、「最可行」等方案, 從而製作原型(Prototype), 設計思維不只是動腦去想, 更強調行動。動手製作出一個原型, 不論是圖畫、實體、計劃的原型, 有瑕疵未盡完善也沒關係。沒有製作原型, 便很難了解其想出方案的可行性, 相反, 原型不僅能快速地將想法付諸實踐, 還可以因應使用者的反饋作出修正, 因而減低未來因失敗而導致成本過高。
最後一步便是測試 (Test), 邀請用戶比較、測試及驗證產品原型, 並且與使用者進行溝通, 透過情境模擬, 令使用者可以測試是否適用, 從中觀察使用者的使用狀況、回應等。透過使用者的反應, 重新定義需求去改進設計, 最好變成使用者心儀的產品。
總括而言, 以上五部曲並非一個完結, 隨著社會不斷改變, 使用者的要求亦因而產生變化, 故此, 設計思維應該融入企業策略, 令其產品及服務變得更加以人為本, 並且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