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於災難管理的角色

Dr Joseph Leung

剛踏進2022年, 對地球的挑戰似乎沒有停止, 除面對肆虐已經兩年的新冠肺炎外, 早前在周末期間, 太平洋島國東加(Tonga)附近的海底火山發生強烈爆發, 引發了鄰近多個地區與國家, 甚至遠至日本也要發出海嘯警告。儘管科技發展一日千里, 然而, 面對大型的天災, 似乎仍然是束手無策, 究竟科技能夠在天然災難擔當甚麼角色?

人類面對極端天氣越來越頻密已是不爭的事實, 以美國為例, 去年12月便面對約30個威力強大龍捲風, 同時侵襲美國6個州, 據美國國家氣象局 (NWS) 稱, 其中一場龍捲風共移動了超過400公里, 一般這種距離不會超過6公里, 故此, 若然能夠做到「防災」的預測, 必定能夠減低傷亡, 造成最小的影響。

常言道: 「人算不如天算」, 就算擁有全球最先進的科技, 亦未必能夠確保做到「防災」的預測; 儘管如此, 不少地區仍努力善用科技去減低災難帶來的影響, 以台灣為例, 他們透過科技來進行預測與執行, 落實「智慧防災」, 早前台南大地震與花蓮大地震等, 他們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已研發「現地型地震預警系統」, 依照震央的遠近, 在強烈的震波來臨前數秒至數十秒發布警報, 並連動校園的廣播系統讓全校師生在地震之前即時獲得預警, 以爭取應變的時間來避難疏散。此外, 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於2019年與LINE合作,設立「災害防救科技中心LINE官方帳號」, 若有示警訊息發布時, LINE便可以透過主動推播的功能來提供即時的防災訊息。

至於美國, 有鑑於加州受到高溫和乾燥影響, 每年都會發生山火事件, 故此Microsoft與美國能源部合作, 共同開發防止這類天然災害的AI技術, 據了解, 該技術除了可預測野火路線外, 也可用在洪水、暴雨、颶風和龍捲風等天災, 協助相關部門事先部署及應對。

總括而言, 新興先進科技能夠在災難管理發揮作用, 例如透過5G帶來超大頻寬、超低時延、超多連結的優勢, 為科技救災開啟全新視野。透過5G即時影像傳輸、3D建模、AI災情預測等方式, 包括災前預防管理、災中救援、災後分析評估, 能够更快速且精準的掌握相關情報。世界銀行曾經撰寫「世界自然災害熱點及風險分析(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 A Global Risk Analysis)」報告, 因此不少政府部門及業界繼續投入科技防災救災的部署, 善用無人機、物聯網、AI影像辨識、大數據分析等科技工具, 協助蒐集各種災害狀況資料數據, 用以分析災害程度與環境變化, 並作為未來災害防範與監控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