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調解」可行嗎?

Dr Joseph Leung

人工智能(AI)已經逐漸改革不同行業已是不爭的事實, 市場調研公司Tractica的數據顯示,到2025年,AI帶來的全球收入將從2016年的6.437億美元增長至368億美元;而另一家市場調研機構Forrester的數據也顯示到2025年,認知技術(包括AI和自動化)將會取代美國7%的工作。

另一個AI強勁的功能便是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只要將資料交給電腦程式, 讓它「學習」如何執行某個任務便可。谷歌及微軟數年前開放了機器學習平台的原始碼, 讓任何人都可以將機器學習工具用於自己的計劃。

近年LegalTech 或 Lawtech均是熱門的話題之一, 不少分析均認為AI 能夠替代部份法律相關的工作, 甚至處理糾紛。據了解, 國際商業機器IBM早前研發了一個AI律師ROSS, 能够處理破產、智慧財產權、勞資爭議等檢索工作, 其數據顯示它能替代傳統律師70%的工作, 並且能夠協助律師起草一些法律文件, 雖然只是一個較為初形的系统, 然而已經可以肯定其發展的可行性。

至於調解, 筆者了解國內貴陽市在2018年已經構建了全國第一個智能「12315」服務平台, 是為了解決消費糾紛而設的AI自助調解平台, 系統能够以實時予以解答, 雙方發送語音、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而作出調解。此外, 廣州市亦於2018年推出「智慧調解」, 透過AI 運算去識別其糾紛類型而提供評估意見, 讓爭議雙方能夠理性地選擇地選擇解決方案。該系統還連接了電子數碼地圖, 能夠根據出現爭議發生地區去找屬地調委會幫助解決糾紛, 而爭議的詳細資料亦會透過大數據分析, 掌握區内的發展趨勢, 從而作出一些預防性的調解工作, 去減低未來爭議的發生。 由於可見, 智慧調解並非是天馬行空的構思, 筆者深信隨著 AI、大數據等科技越見普及, 更多智能化的解決爭議模式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