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施政報告看中小企發展電子商貿

Dr Joseph Leung

每年施政報告都是全港市民關注的重要事情, 面對眾多疫情後的挑戰, 包括入境旅客人數下跌、本地消費均不似預期, 疲弱的出口數字, 波譎雲鬼的地緣政治種種因素, 令本地中小企面對的挑戰和壓力倍增; 故此, 施政報告提到多項支援中小措施, 包括商經局會成立跨部門「電子商貿發展專責小組」, 協助中小企拓展內地電商業務, 電商平台舉辦「香港購物節」, 同時在「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下推出「電商易」, 讓企業可運用100萬元資助推行電商項目, 以及加快推進「跨境一鎖計劃」和「貿易單一窗口」等, 提升清關和電商發貨效率。

對於林林總總的新構想, 筆者認為只要對中小企業有利便應該做; 然而, 必須量力而為。傳統的進出口及批發零售業, 已經面對很大挑戰, 難再以單靠實體走下去, 發展離岸進出口貿易是一個可行的發展方向, 電商便是其中一個渠道, 而要成為成功的電商, 有很多配置是不可或缺, 有見及此, 香港金融管理局利用數據為中小企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 「商業數據通」, 於今年底連接政府構建的「授權數據交換閘」, 協助金融機構獲得更多有用的數據資料, 加快信貸審批; 此外, 數碼港亦於今年底前推出「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 資助零售及餐飲業中小企應用電子支付及其他數碼配套方案。

坦白而言, 這些計劃無疑對中小企業有一定的幫助; 然而, 筆者認為更重要是徹底提升中小企業的數碼營運能力, 透過數碼轉型去衝出香港, 吸納更大的市場和客戶,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若然只靠金錢上的資助, 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總括而言, 要令中小企業發展電子商貿, 需要有短、中、長的策略, 包括相關人才的培訓, 例如網絡安全、電子支付、數碼營銷等。「搶人才」只能解決燃眉之急, 培訓本地精英才是長遠解決方案。